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十三回 紀要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十三回紀要

開幕
    本次討論會於台灣師範大學舉行,由主持人台師大歷史系陳秀鳳助理教授致辭開場,介紹本次的演講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尚仁副研究員,以及評論人台師大台灣史研究所范燕秋所長,並歡迎與會者的蒞臨。

演說發表
    李尚仁老師發表(圖像與知識生產:十九世紀末的瘧疾研究),講稿題為(觀察、推理與說服:萬巴德早期瘧疾研究的圖像),李老師以萬巴德醫生(Dr. Patrick Manson, 18441922)的瘧疾研究為主題,並特別關注圖像在其研究中扮演的角色。
    在十九世紀最末的二十年裡,瘧疾研究有突破性的進展,擺脫以往的瘴氣說,確定瘧疾是一種寄生蟲傳染疾病,瘧原蟲是病因而蚊子是其主要的宿主。萬巴德在熱帶醫學研究有顯著的貢獻,相關內容可參考李尚仁老師的專書。在本次演講中以「教學」和「醫療」兩個面向為重點,強調萬巴德不僅是傑出的實驗室研究員,同時還是成功的臨床醫生,並分析視覺圖像在其中的重要性。
    在教學方面,萬巴德十分注重醫生和研究者的培育方式,建立研究的標準化作業步驟,而圖像在其中的功用極大。當時的視覺圖像主要是生物顯微鏡下的標本圖,影響圖像品質的主因是觀察者的技術,其次才是顯微鏡的品質。顯微鏡圖像製作又分成細菌學和寄生蟲學兩支,有別於在實驗室觀察靜態標本的細菌學者,寄生蟲學者通常是在設備、環境較差的情況下進行研究,他們希望能記錄下寄生蟲動態的生命週期,需要的技術難度較高。有鑑於製圖者對圖像品質的影響,萬巴德設計出「瘧疾表」的紀錄方式,降低圖像資料受到人為因素干擾的程度。
    瘧疾表有橫向十二排編有數字十二號,縱向十九行標有英文AQ,每一格皆繪有一圖像,分別表現出紅血球受到瘧原蟲感染的不同階段。觀察者只要比對血液樣本與圖表中圖像的異同,再記錄下表中的標號及可,不需親自繪製顯微鏡圖。如此大幅減低時間和人為差異,製做出便於儲存、再利用的檔案資料。在臨床診療上,瘧疾表除了能使醫療人員工作更有效率之外,萬巴德醫生還主張將瘧疾表配合上病人的體溫表做為診斷依據,成功將瘧原蟲的變化和人體發燒周期結合。

評論與綜合討論
    首先,由范燕秋老師就演講進行評論,泛老師以台灣史的角度和經驗,分析這位曾任職台灣的萬巴德醫生,並對李老師的演講提出建議與回應。隨後進行綜合討論,現場老師與同學對李老師提供的各種醫療史圖像相當感興趣,討論互動熱絡。再次感謝台師大歷史系和所有與會者的蒞臨!



記錄人:張佑如

討論會剪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3-2024年度台灣世界史討論會活動】

【2023-2024年度台灣世界史討論會-讀書會公告】

2023-2024「帝國的邊界」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