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2的文章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十七回紀要

圖片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十七回紀要 開幕     本次討論會於 2012 年 3 月 30 日在東吳大學舉行 , 由主持人東吳大學歷史系何宛倩副教授致辭開場 , 東吳大學歷史系林慈淑主任亦到場歡迎與會者的蒞臨 。 演說發表      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戴麗娟副研究員發表 ( 清末民初中法科學交流 - 以徐家匯博物院為例 ) 演講 , 分別從耶穌會在中國的發展和徐家匯博物館的歷史 , 來觀察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期中國的科學活動 。     首先 , 耶穌會在 1842 年重啟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 以上海徐家匯為據點 。耶穌會一方面 希望延續明清之際耶穌會的傳統 ,另一方面希望能和 基督新教對抗 , 透過科學 、 文化的傳教方式榮耀上帝 。 徐家匯博物館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設立的 , 可說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博物館 。      隨後 , 以徐家匯博物館的成立和演變來說明近代中國的科學發展 。 耶穌會的韓伯祿神父 ( Pierre Marie Heude, 1836-1902 ) 自 1868 年開始籌備此博物館的建立 , 直到 1883 年徐家匯博物館的建築才正式完成 。 韓神父致力於標本的蒐集 、 整理和研究 , 培養中國當地的孤兒從事標本圖的繪製工作 , 以法文出版不少研究成果 , 增進歐洲人對中國的動植物的瞭解 。     徐家匯博物館還和由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 (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North China Branch )設立的 上海博物館交流密切 , 共同合作探勘中國的自然地景 、 採集標本等 。     1930 年 , 徐家匯博物館遷入同屬耶穌會的震旦大學之中 , 改稱為震旦博物館 , 或依其外文名稱為韓氏紀念博物館 ( Mus é e Heude )。 此後博物館和大學教育合流 , 和當地科學人才交流增加 , 並對外開放參觀 。 直到 1952 年 , 震旦大學和博物館一同被執政當局接收 , 外籍神父被迫退出學校 , 館內收藏品亦被分送到不同的機構 , 震旦博物館的營運正式結束 。     徐家匯自然史博物館前後營運了八十多年 , 此時期被認為是近代中國科學發展的黃金時期 。 綜合討論     與會的老師、同學對於戴麗娟老師精彩的演說十分感興趣,戴老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