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四十二回會議紀錄
講題:重新界定國家問題:祕魯人類學者與農業改革中的合作社主義,1948-1975
講者:褚縈瑩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2018928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臺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四十二回」已於2018928日於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會議室圓滿落幕,本次討論會由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褚縈瑩助理教授擔任主講人,講題為〈重新界定國家問題:祕魯人類學者與農業改革中的合作社主義,1948-1975〉。整場活動在主持人林美香教授的引串下順利進行,並由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蘇彥斌副教授擔任與談者。演講精彩,回應與提問討論亦熱烈。此次共計22名師生前來參與活動(13位教師、9位學生)。
此次會議不同於過去幾回討論會的歷史學議題,主講者人類學與歷史學的學術背景、與談人的政治學專業,在歷史學討論會的背景中以不同的角度進行對話。主講者褚縈瑩教授首先分享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的原始聚落以及利馬(Lima)貧民窟作為引子,並提及人類學者如何透過自身的專業幫助國家。此次講題中的人類學者即是從祕魯都市貧民窟發現鄉村發展問題,進而透過應用人類學計畫、跨學科田野參與觀察研究等方式,重新梳理秘魯國家問題,並將研究成果化為對政府的建言,甚至受邀進入政府部門成為農業改革官員。首先主講者以1940年代至1970年代的祕魯政治史、社會史與人類學史三個層次進行背景描述。政治上自二戰後短暫的民主以及1950年代以降保守政權,至1960年代的專業主義軍事政權;社會上祕魯仍保持殖民時期的hacienda(大莊園)與comunidad(村社)的土地制度,祕魯人類學學科的發展則從美國引入的人類學直至1946年祕魯的大學首次成立人類學系,三者彼此的互動成為本次講題的主要背景。
接著,講者以在Vicos莊園的Cornell-Peru計畫(1950-1960年代初期)、Chancay谷地計畫(1962-1968年)以及Velasco政權的土地改革(1968-1975年)作為講題的三個代表案例,探討人類學家如何發現問題、介入進而改善社會。Cornell-Peru計畫是美國康乃爾大學與與秘魯原住民機構(Indigenist Institute of Peru)合作改善秘魯的土地問題,透過破除殖民時期以來的侍從主義(clientelism)、引入綠色革命、現代化與理性主義,並且鼓勵作物商品化累積資本與訓練年輕一代當地領導人物,透過前述的「合作社主義」模式,改變舊有農村落後與糧食的問題。1962年以後受到古巴革命的影響,與美國學術界合作成為敏感議題,過去曾是秘魯人類學者搖籃的Vicos莊園,成為學者們避之惟恐不及的過往,但汲取過去經驗成立Instituto de Estudios Peruanos (IEP)研究機構,並且出版《Peru Problema》以及人類學學術論著。IEP解析當代祕魯問題(Peru Problema)中的土地與勞動力議題,指出農民具備創新與適應能力,並建議政府協助農民村社轉型為現代合作社,試圖根除種種的土地問題。1968年祕魯社會改革的能量亦累積至頂點,Velasco的軍政府支持專業者加入參政,加入政府之中,人類學者以及游擊隊員(Héctor Béjar)因而共同加入政府的土地改革。然而,改革需要時間與金錢,國際開發組織在1975年曾評估認為土地改革過程中缺乏中介者,因而推動具有困難性;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經濟與出版情形每況愈下,改革終究轉趨失敗。講者最後提到臺灣近期的農村調查議題,秘魯人類學者的社會調查與實踐作為歷史借鏡,是否能為今日臺灣帶來提醒,是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與談者透過自身政治學專業以及在祕魯移地研究的經驗,首先提及IEP與當代祕魯政治的關係,以及現今祕魯多黨制的背景,並且分享祕魯政治在1970年代以後的發展。特別的是,Velasco軍政府推動社會動員體系、扶持工會,與一般追求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軍政府大相逕庭,在拉丁美洲實屬少見。與談者也提出新角度的假設:社會的改變,也改變了政治型態。主持人則透過講者及與談人的對話,歸結出政治人物、學者以及農民三種角色,展現出各自不同的人物型態。
會後,與會學者們討論世界史討論會後續發展與活動,分享彼此經驗與心得。

感謝與會師長與同學參與,並期待下次聚首!

下回活動:臺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四十三回,將於20181116日至17日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舉行,由多位世界史研究師長與同學發表論文,歡迎諸位學者、同學們報名參與、出席指教。

臺灣世界史討論會 謹上 20181011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3-2024年度台灣世界史討論會活動】

【2023-2024年度台灣世界史討論會-讀書會公告】

2023-2024「帝國的邊界」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