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七回紀要
講題: 巴黎市民階級抗爭王權- 從1355-1358年巴黎動亂分析 演講人: 陳秀鳳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李若庸 (臺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評論人:林美香 (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時間:2009年9月25日(週五) 14:30 地點:台北大學 (三峽校區) 人文大樓11F 01會議室 本次台灣世界史討論會在台北大學歷史系舉辦,討論會開始首先由台北大學歷史學系主任李朝津教授致詞,歡迎與會的學者與學生。接著,由主持人李若庸教授(台北大學歷史系)簡介本次的主講人陳秀鳳教授和本日講題。 陳秀鳳教授先略述十四世紀中期巴黎的概況:英法百年戰爭期間,法國國內因階級間觀念與利益的不同,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政治傾向歧異。具有經濟實力和市政運作經驗的市民階級,與教士、貴族階級共同出席全國三級會議(Les États généraux),市民階級逐漸進入法國中央政權運作的核心。 中世紀時期,巴黎之所以成為法國最重要的城市,在於法王與巴黎商人團體的合作關係,尤其是當時最具經濟影響力的大商人團體—「漢撒水路商人」。從十二世紀中期以來,他們在巴黎塞納河右岸佔據首要地位,經由歷代法王頒給特許狀,而逐漸形成巴黎的「市民階級」。巴黎商業事務主要由『巴黎商人總監』領導,其地位相當於巴黎舊市長。當時極具影響力的『巴黎商人總監』埃西安‧馬塞爾(Étienne Marcel),從1355年全國三級會議開始,逐漸成為巴黎市民階級從事政治改革的主導人物。 1356年法王約翰二世被英軍俘虜,因徵稅問題引發國內政治改革的呼聲,加上法蘭西王室所實行的貨幣政策引發強大民怨,加深王室與巴黎市民之間的誤解,導致巴黎市民抗爭法蘭西王權,從政治改革訴求轉變為1358年的「巴黎暴動」。陳秀鳳教授透過巴黎市民階級逐漸進入中央政權的角逐過程,分析1355-1358年巴黎動亂之本質,同時探討埃西安‧馬塞爾的歷史定位。 中場休息結束後為綜合討論時間。評論人林美香教授先就王室與市民的關係等項目進行釐清並提問。其後,與會學者:秦曼儀教授(臺灣大學)、王芝芝教授(輔仁大學)、孫隆基教授(中正大學)和劉慧教授(臺灣大學)等人陸續發言,給予回饋與提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