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四十二回會議紀錄 講題:重新界定國家問題:祕魯人類學者與農業改革中的合作社主義, 1948-1975 講者:褚縈瑩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 2018 年 9 月 28 日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臺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四十二回」已於 2018 年 9 月 28 日於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會議室圓滿落幕,本次討論會由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褚縈瑩助理教授擔任主講人,講題為 〈重新界定國家問題 : 祕魯人類學者與農業改革中的合作社主義, 1948-1975 〉。整場活動在主持人林美香教授的引串下順利進行,並由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蘇彥斌副教授擔任與談者。演講精彩,回應與提問討論亦熱烈。此次共計 22 名師生前來參與活動( 13 位教師、 9 位學生)。 此次會議不同於過去幾回討論會的歷史學議題,主講者人類學與歷史學的學術背景、與談人的政治學專業,在歷史學討論會的背景中以不同的角度進行對話。主講者 褚縈瑩教授首先 分享的的喀喀湖( Lake Titicaca )的原始聚落以及利馬( Lima )貧民窟作為引子,並提及人類學者如何透過自身的專業幫助國家。此次講題中的人類學者即是從祕魯都市貧民窟發現鄉村發展問題,進而透過應用人類學計畫、跨學科田野參與觀察研究等方式,重新梳理秘魯國家問題,並將研究成果化為對政府的建言,甚至受邀進入政府部門成為農業改革官員。首先主講者以 1940 年代至 1970 年代的祕魯政治史、社會史與人類學史三個層次進行背景描述。政治上自二戰後短暫的民主以及 1950 年代以降保守政權,至 1960 年代的專業主義軍事政權;社會上祕魯仍保持殖民時期的 hacienda (大莊園)與 comunidad (村社)的土地制度,祕魯人類學學科的發展則從美國引入的人類學直至 1946 年祕魯的大學首次成立人類學系,三者彼此的互動成為本次講題的主要背景。 接著,講者以在 Vicos 莊園的 Cornell-Peru 計畫( 1950-1960 年代初期)、 Chancay 谷地計畫( 1962-1968 年)以及 Velasco 政權的土地改革( 1968 年 -1975 年)作為講題的三個代表案例,探討人類學家如何發現問題、介入進而改善社會。 Cornell-Peru 計畫是美國康乃爾大學與與秘魯原住民機...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討論會紀要」標籤的文章
臺灣世界史討論會第三十七回會議活動報告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世界史討論會的各位師長、同學,大家好。 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多方協助,臺灣世界史討論會第三十七回於 2017 年 5 月 19 、 20 日在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人社一館 A207 會議室順利舉辦完成。本次會議是世界史討論會的 常態性 年度學術論文發表會 ,此番第一次移師花蓮,吸引了相當多相關研究者的熱情參與,總計第一天有 47 位學者師生( 20 位學者師長、 27 位學生),第二天有 43 位( 17 位學者師長、 26 位學生)學者師生出席。 第一天登場的會議是研究生論文發表會,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李尚仁研究員主持 ,三位碩士生(分別為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的碩士生侯家榆、輔仁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生周孟賢、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生郭奕祥) 接力就各自的研究主題發表成果 。 第二天的會議共有七篇論文發表、分三場進行。三場發表會的主持人分別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楊肅献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周樑楷教授、以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李今芸副教授。論文發表人依序為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歷史學系范姜士璁博士、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貝克定副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陳秀鳳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劉巧楣副教授、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張四德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潘宗億副教授、以及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王文霞教授。 此次會議研究議題涵蓋政治史、建築史、宗教史、藝術史、政治經濟史、歷史記憶、文化史 … 等跨越多種學科領域,與會學者無分老、中、青皆踴躍發言、提問討論氣氛熱絡,為未來討論會研究方向帶來新氣象與新活水。 本次會議承蒙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的協助,大會得以圓滿完成 ,在此感謝陳鴻圖主任和潘宗億副教授。特別感謝 東華歷史系辦助教黃筱瑩小姐的悉心協助,讓本次會議全方位順暢舉辦。 105 學年度臺灣世界史討論會的四場學術活動至此已 圓滿落幕 ,感謝討論會所有師長同學的支持 , 今年的討論會在研究議題上、與參與成員上更為多元有活力,有相當多年輕學者與學生加入 ,使臺灣世界史討論會聲勢更為勁捷厚實。 自今年 7 月 1 日起,討論會組織工作將正式移交,由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李今芸老師接續擔任 106 學年度臺灣世界史討論會主持人 ,我們期望台灣世界史討論會持續成長茁壯 。在此誠摯祝福各位師長、同學,研究順利、學業有成 ! 敬請 道安 ...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三十六回活動紀錄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各位世界史先進大家好,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三十六回》活動已於 2017 年 3 月 24 日在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會議室 圓滿落幕,感謝臺大歷史系的全力支援協助與大家的熱烈參與,本次討論會 在 成功大學歷史系王文霞老師與李鑑慧老師 的多方努力促成下,邀請到英國劍橋大學 格頓學院 Alastair J. Reid 教授 擔任 主講人,講題為 “ Alternatives to State-Socialism in Britain. Other worlds of Labour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 。整場活動在主持人 楊肅献教授 的引領下順利進行、提問討論熱烈。此次活動共計有 41 名與會者從北、中、南各地前來參與活動( 16 位師長學者、 25 位學生)。 Professor Reid 的演講由其個人蘇格蘭大格拉斯哥( Glasgow )區域的成長背景為引子、侃侃而談其後續如何走向聚焦英國工會運動、工黨歷史專業研究之學術路徑。 Prof. Reid 的外祖父為來自蘇格蘭西部 Ayrshire 首府 Ayr 鎮的排字工人,歷經第二次世界戰爭,戰後積極投入工運、成為工黨的積極支持者;祖父為蘇格蘭西部 Paisley 鎮的小店經營者(下層中產階級),這使得 Prof. Reid 自小便對工人階級的生活境況有著真實貼切的體驗與觀察,這也是後來主導克萊德河流域( River Clyde )的造船工廠工人與工會活動成為其重要研究對象的主因。總結而言,英國二十世紀工運發展經驗顯示,在得票率掛帥的民主政治模式下,主流政治菁英與學術論述呈現了與現實脫節現象、無法體現勞工真實生活境況與業界實際運作需求,工會主導式自主運作往往是能對實況彈性因應的較佳模式。 在後半場的提問討論中, Professor Reid 以輕鬆幽默的應答、精準懇切地回應參與者提問,會場討論氣氛活潑熱絡。陸續提問的與會者有輔仁大學歷史所研究生陳韋廷、中研院史語所助理陳致宏、台北大學歷史系李若庸、台灣大學歷史系劉巧楣、成功大學歷史系王文霞、台灣大學歷史系楊肅献、政治大學歷史系林美香、中正大學歷史系孫隆基 … 等,本次世界史討論會在與會師生精彩熱烈的討論中歡樂落幕。會後,與會學者們在楊主任的帶領下齊至進行餐敘,大家在這難得的聚會裡,交換學界新知與教學心得,晚宴愉...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35回活動報導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各位世界史討論會的師長、同學們,大家好。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三十五回》活動已於 2017 年 1 月 6 日在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歷史系 D0615 圓滿舉辦完成,感謝東吳歷史系的鼎力相助與大家的熱烈出席參與。本次討論會由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巫毓荃 先生 擔任 主講人,講題:「『 無』的技術:二十世紀初日本關於催眠與禪定異同之論辯 」、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暨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王文基教授 擔任回應人。整場活動在地主代表兼主持人 盧令北主任 的引串下,演講、回應、與提問討論等環節順暢緊湊地精彩進行。此次活動共計有 22 名出席與會者從北、中、南各地前來參與活動( 15 位師長學者、 7 位學生)。 演講部分,巫毓荃先生在當代心理學史與科學醫療史的研究脈絡下,探討二十世紀初日本國內催眠與禪定間的爭論,分析此兩派別間似消長卻糾結的關係。禪定與催眠兩派推廣者雖皆強調本身做為達成自我修養方法的重要性,但前者的論述著重禪學的「空」、「無」、「定」等主觀超驗性概念,而後者則重視無意識的客觀實證性。巫先生以桑原俊郎、福來友吉、小野福平 … 等多位當代相關研究者的論著為例,分析禪定與催眠兩派各自如何自我定義和看待對方。此兩派論述不見得總是對立的,但隨著時代氛圍的轉變,迫使兩者各自必須更精確地定義自身邊界 … 。 回應部分,與談人王文基老師精闢摘要主講人之觀點、肯定其對日本世紀初之時代與社會氛圍的掌握、並提出幾點建議,如加強研究中所涉及之相關人物身世背景、以及在認知意識中的主動和被動關係部分,或可考慮當代社會階級關係與個體自我定位等。在接續的提問討論中,臺北大學歷史系李若庸、中正大學歷史系孫隆基、中研院史語所張谷銘、台大歷史系楊肅献、主持人盧令北 … 等諸位師長相繼發言提問討論交流。至此,本次世界史討論會在與會師生精彩熱烈的討論中歡樂落幕。 會後,與會學者們在盧主任的帶領下一起至校內餐廳進行餐敘,時值期末、餐廳內學生笑語熱絡的氛圍讓晚宴更添輕鬆愉快,師長們在這難得的聚會裡,討論交換新近研究視野與教學趨勢,分享彼此心得。 感謝大家支持參與,期待再次聚首! 附帶一提: 我們下一回活動(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三十六回),將於今年 3 月 24 日周五在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歷史系舉辦,由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系 ...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34回活動報導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世界史討論會的各位師長、同學,大家好。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 34 回活動已於 2016 年 9 月 30 日週五在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會議廳順利舉辦完成,感謝大家的熱情參與。本次討論會很榮幸邀請到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陳慧宏教授主講,講題:「近代早期歐洲的耶穌會與海外擴張研究」 (Recent Perspectives on the Jesuits and Overseas Expans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 ,主持人為政治大學歷史系林美香教授,並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系潘鳳娟教授擔任與談人。此次活動由於師長與同學們的熱情參與,讓政大歷史系會議室場地完全滿座,共計有 34 名出席與會者( 19 名學者師長、 15 名學生)從各地前來參與本次活動。 在演講內容部分,陳慧宏教授在演講中為大家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近代早期歐洲史研究的熱門領域:耶穌會( Society of Jesus )與海外擴張,以及西方學界近年來對此領域歷史研究的趨勢與狀況。晚近的新研究視野,讓文藝復興概念有了新的定義;歐洲與非歐洲文化的接觸激發了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議題;基督宗教所面臨的挑戰及分化因全球化脈絡的視角,而脫離了舊有宗教改革研究的框架。在跨領域與多語言變成研究方法主要特色的同時,歐洲史的分期、書寫、及性質,也獲得了嶄新的面貌。 與談人潘鳳娟教授針對世界史的分期提出精闢的重點說明,並點出近年來對耶穌會的研究,逐漸轉變為關注中西文化交流的現象,特別是其與中國的互動,變成了一種在中國的西學研究;最後,提出世界史的討論必須反省研究本身的立足點的看法。除了陳慧宏老師與潘鳳娟老師的精采發言,後續的提問討論時間裡,其他多位師長(中正大學歷史系郭秀鈴老師、台大歷史系楊肅獻主任、成大歷史系王文霞老師、成大歷史系李鑑慧老師 … 等)也陸續提出不同的問題與思考方向、參與討論。至此,本次世界史討論會在與會師生的精采熱烈討論中落幕。 會後,與會學者們與政大歷史系師長們一起至燕樓小館餐敘,眾師長們在這個難得的聚會裡,討論交換彼此的視野、研究。 感謝各位師長與同學的支持參與,期待大家再次聚首! [下一回(第三十五回)的台灣世界史討論會,即將於 12 月 16 日在東吳大學歷史系舉辦,敬請拭目以待。] 敬祝 順心愉快 討論會助...
台灣世界史論壇第二十三回 紀要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講題:原始白色與變異黑色:近代學者毛波推伊的遺傳觀與西方古典傳統 主講人:楊彥彬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助理教授 ) 本次演講主講人為我們相當詳盡地介紹了西方近代學者嘗試以各種不同想法解釋黑人、白人膚色不同的問題,主要有「神蹟說」、「內在器官說」和「人類遷移與外在氣候環境說」等等。而十八世紀的法國學者毛波推伊( Maupertuis, 1698-1759 )則主張黑白同源,也就是黑人的黑皮膚是白人移居熱帶地區以後,因長期處身於高溫乾燥的環境之下,使得膚色逐漸變深造成的。這樣的論點是 1740 年代法國學界的主流意見,毛波推伊更進一步以黑人生出白小孩做為有力證據,將人類單一起源的問題擴展到遺傳上。 自古以來,有關黑色皮膚的討論在西方學界屢見不鮮,如何呈現這其中千絲萬縷的關係向來是史學家所關注的焦點,本次演講不僅讓我們得以一窺十八世紀法國學界對此項議題的研究重心,同時更為我們提供了歷史圖像所特有的多元性與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