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檔案下載」標籤的文章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十二回紀要

圖片
時間:2010年12月31日(五) 下午兩點半~五點。 地點:天主教輔仁大學文開樓三樓LE3A會議室 講題:美國的殺母文化 主持人:張四德 (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 發表人:孫隆基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 評論人:王秀雲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開幕 本次討論會首先由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克斯明教授致詞歡迎與會學者和同學。由主持人張四德教授介紹主講人孫隆基教授的研究範圍、專著,並從史學的角度簡單說明本次演講主題-美國的殺母文化。 演說發表 本次討論會主要內容來自主講人孫隆基教授之著作《殺母的文化-20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台大出版中心:2010,初版),有興趣者可自行參照閱讀。 孫教授首先討論「殺母」概念的緣起,並兼論19到20世紀盛行的各種思潮,早在美國1776年的獨立是一種脫離英國母國的行為,雖然此時尚未形成明確的「殺母」概念,但當時已有許多相關的討論。 19世紀後期達爾文主義盛行,其認為「雄性是進化的革命派,雌性是保守派,雌性較接近物種的第一階段。」達爾文理論主要是探討動物界的法則,但後來逐漸被套用到人類社會上。在教育方面,德國的心理學家認為小男孩的成長過程中「重溫」是重要的階段,但不主張女孩重溫因為女性代表文明階段,人類明逐漸發展之時最好保留一些野性,否則該文明容易頹化、女性化,兩個性別的特性應該互相制衡。 1880年代起,西方社會流行「神經衰弱」理論,擔心男性的陽剛性質退化、人種沒落,而邊疆原野一項被當成保留野性的地區,因此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美國的西部邊疆抵達太平洋之後,美國開始大量營造西部原野的神話,西部原野成為神經衰弱的治療地,不少居住在東部城市的男性都到西部過著原野生活以恢復元氣。同時期,美國內部婦女和黑人平權運動日漸高漲,西方世盛行各種文明沒落論,更助長這樣的發展。老羅斯福總統在提倡海權擴張之時,也曾警告如果美國人繼續安逸地待在家鄉,美國將會成為西半球的中國,表現出白種男性的危機感,黑人成為白人男性競爭的對象,而黃種人則代表女性化與性無能。1903年《野性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描述家犬恢復成野狼,回歸原野的號召促成1910年美國童子軍的誕生,原始的靈感在避免男性的女性化,以和印地安人作戰的西部開拓英雄為典範。 另外一股潮流是十九世紀末開始的股仇視女性特別是母親的思...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十回紀要

圖片
時間:2010年6月11日(五) 地點: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綜合教學大樓6樓 605影視教室 開幕   本次討論會首先由中興大學文學院林富士院長和歷史系羅麗馨主任致詞歡迎與會的學者與同學。在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的發起人楊肅獻教授簡述本會要旨和台灣的世界史研究概況及願景,並簡述討論會的進行方式後,討論會正式開始。 第一場討論會 主持人:余文堂 (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發表人:林志龍 (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主題:Containerisation in Australia: The Formation of the Australia-Japan container line     林志龍教授長期從事國際航運史的研究,本次的講題〈澳洲海運的貨櫃化:澳洲與日本間的貨櫃航線〉正是延續此一脈絡。現代的貨櫃運輸涵蓋海、陸運輸等一系列的過程,但到1940年以前大多數國家的海關並不允許裝箱的貨物直接由海路轉陸路或陸路轉海路運輸。在澳洲甚至連內陸運輸都必須經過將貨物卸下重新裝載的程序。貨櫃化運動在初期受到政府法規的限制極大,儘管如此,貨櫃化運動因二戰之故,在美國首先開始,1950年代之後因越戰而在亞洲受到注意。   林教授在從全球貿易發展的角度說明貨櫃船運動的源起以及該運動之意義後,將視角拉回亞洲和澳洲:澳洲與世界上主要市場的距離遙遠,使其嘗試進入距離相對較近的日本市場。另一方面,澳洲人口不多而勞動成本高昂的特質使得以澳洲為進出口市場的英國商人有使用貨櫃船的需求。在法令限制之下,英國商人們在澳洲成立子公司,合資建造貨櫃船。1971年起澳洲實行更嚴格的國有化政策後,雖然澳洲政府得以同時掌握數間貨櫃船公司並透過日本-澳洲航線上的小型日本公司以進入日本市場,其貨櫃船化的結果卻是虧損而非獲利。     發表人:李今芸 (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主題:Chinese Hair and Hairnet Manufacturing in Vysočina     李今芸教授畢業於斯洛維尼亞的盧布亞那大學,其發表論文討論中國之「頭髮」與Vysočina(近捷克首都布拉格)之髮網製造業。由於髮網之製造源自捷克,故本文乃是與捷克Palacký大學的Lucie Olivová教授合作,運用檔案館資料輔以口述材料完成。   本論文之主題...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十回      議程&交通資訊

 時間:中華民國99年6月11日 (週五)  地點: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綜合教學大樓6樓 605影視教室 9:50 至 10:10 報到 10:10 至 10:30     中興大學文學院  林富士院長     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羅麗馨主任  致詞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楊肅獻教授 第一場 主持人: 余文堂 (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10:30 至 11:05 林志龍 (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Containerisation in Australia: The Formation of the Australia-Japan container line 11:05 至 11:40 李今芸 (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Chinese Hair and Hairnet Manufacturing in Vysocina 11:40 至 12:20 綜合討論 午餐 12:10 — 13:10 第二場 主持人: 周樑楷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 13:10 至 13:45 陳正國 (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里斯本大地震對英國思想界的影響 13:45 至 14:20 楊子政 (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英國左派之社會主義的想像,1945-1997 14:20 至 15:00 綜合討論 休息時間   15:00 — 15:20 第三場 主持人: 王芝芝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15:20 至 15:55 張倚齊 (中...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八回紀要

圖片
講題: 現代性與現代主義重探—    一個建築史的視野 演講人: 郭秀鈴教授 (中正大學歷史系) 主持人:張谷銘教授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評論人:郭肇立教授 (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時間:2009年12月25日(週五) 14:30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文物陳列館5F會議室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八回於歲末年終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舉辦。史語所所長黃進興教授為表對於世界史研究的重視,特地於討論會開始時到場致詞,代表史語所歡迎所有與會者。在討論會發起人楊肅獻教授的簡短致詞後,主持人張谷銘教授簡介本次的主講人郭秀鈴教授(中正大學歷史系)和郭肇立教授(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的學、經歷,並請主講人開始本日講題。   郭秀鈴教授首先說明撰寫〈現代性與現代主義重探-一個建築史的視野〉一文的動機:希望由「建築史」的角度出發,探討西洋建築史研究方法上的一項根本問題,即「涵育現代主義之建築論述」。   傳統西洋建築史關注對於建築形式的論述,尋求能夠「反映時代精神」的適切形式。許多現代主義建築師則強調形式原創的重要性,以突顯建築所代表的當代性,並反應社會變異與現代社會中自由派民主思想的勝利;這些現代主義建築師譴責任何形式上的復古或對古典遺跡的重新詮釋。深受「時代精神」歷史觀與德國歷史主義影響的流亡建築史學家佩夫斯納與基提恩,篤信他們建立的現代主義建築史架構於「科學」研究發法的知識體系,而非理性的道德信仰。沃特金認為將道德性與美學辯證混為一談阻礙了建構一個較完整的二十世紀前半葉歷史的可能性,於1960年代晚期提出具高度自我批判的現代史書寫視野,挑戰現代主義史的正統性。其後,後現代主義與藝術社會史學家提出進一步的批判,強調唯有將現代主義建築史置放於較寬廣的現代性養成的歷史脈絡,並檢視執行建築個案之特有社會狀態,方能完整地呈現歷史。   另一方面,1930年代極權政權對現代性概念的強調也使其激進的白色現代主義與傳統古典主義截然對立。對此,主講人透過對現代主義建築史書寫方法論的檢視,闡明自由和極權這兩個現代主義的陣營在現代建築史書寫上仍待釐清的問題。   綜合討論時間:評論人郭肇立教授和主講人先對一些建築史重要用詞的意涵、脈絡,及其在使用方式和使用區域之別進行說明和釐清,幫助與會者了解建築學和建築史觀點之別。其後,黃銘崇教授(中研院史語所)、孫...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六回紀要

圖片
時間:2009年5月16日(六)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2F振芝講堂 開幕   自2008年起,台灣世界史討論會每季在各校巡迴舉辦。2009年是本會接受國科會補助的第一年:今年5月16日假成功大學歷史系舉辦的第六回台灣世界史討論會作為本會初次舉辦的全日研討會已圓滿落幕。 本次討論會適逢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的四十周年「不惑」系慶,首先由成功大學歷史系主任鄭永常教授歡迎來自台灣南北、專程與會的學者與同學。接著由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的發起人楊肅獻教授簡述本會概況,並以「實質重於形式」期盼此討論會能夠為台灣的世界史研究帶來更豐碩的成果。隨後討論會正式開始。 第一場討論會 主持人:中正大學歷史系 孫隆基 教授 發表人:北京大學世界史研究院 錢乘旦 教授 主題:大陸世界史研究的現況   本次討論會特別邀請到錢乘旦教授擔任開場,主講「大陸目前世界史研究的現況」。錢教授是北京大學世界史研究院的院長,目前在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擔任客座教授。北京大學是中國大陸世界史研究的重鎮,錢教授不僅在此進行研究,還曾身兼知名史普著作「大國崛起」的學術顧問,以輕鬆的口吻談及此論題格外具有說服力。 錢教授首先提到兩岸世界史學界的交流情形。與已經交互爭鳴了二、三十年的中國史學界相比,世界史的兩岸交流可以說才剛剛起步。有關世界史的對話之所以鮮少,是因為世界史在各自的學術圈裡都被邊緣化。但目前在大陸的世界史研究已經逐漸起步,甚至有超越台灣之勢。世界史為歷史下的分枝學門,其概念在中國的含義、發展及起源均值得探討。世界史理當包括「世界」,但在目前的架構中似乎都不包括「中國」。反過來說,這是因為以往的中國史並不包括「世界」。中國的華夷天下觀一直無視「世界」的重要性,直到十九世紀中葉中國被迫打開大門、走向現代化,「世界」的概念才逐漸取代天下,中國人也才開始思索未知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佛朗機」這個詞彙被中國用來指涉非我族類,籠統的字源值得探究。中國傳統史學界自然排斥這些外來的「歷史」。世界史僅被視為一種外來的新知,被歸類在史學之外。「世界史」如今演變成實質的外國史,是近代中國史學獨有的現象。 十九世紀西方列強的衝擊是世界史緣起的外部因素。林則徐的四洲志與魏源的海國圖志首先為「西蕃」進行了一般性的介紹,距今已有一百六、七十年。在這一個多世紀之中,世界史的學術傳承,與現代中國迂迴...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五回紀要

圖片
講題: St. Martha 的形象與悲謹會宗教運動 主講者: 花亦芬 博士(國立陽明大學副教授) 主持人:林美香 (國立政治大學副教授) 時間:三月二十七日(週五)14:30~ 17:30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季陶樓 340423 會議室   本次討論會由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的發起人楊肅獻教授(臺灣大學)開場,宣布國科會日前通過【「台灣世界史討論會」學術發表計畫】的好消息,補助內容包括主持費、演講費,以及參與同仁和世界史研究生南來北往的交通費……等;希望藉由此項計畫的補助,能讓討論會的運作更為順暢,使全台灣的世界史研究人員不受畛域之限,融合為一個具有良好互動的學術社群。另外,楊肅獻教授也提到一個由世界史的研究生架設的部落格(blog),並在休息時間結束後,讓發起該部落格的研究生說明和宣傳——受到目前為止台灣世界史討論會中與會成員的互動氣氛感染,發起該部落格的研究生希望能將該網站作為西洋史研究生的交流園地。   接著,由主持人,即本次討論會的共同主辦單位政大歷史系的林美香教授歡迎與會的成員、介紹本次的主講人花亦芬教授和本日講題「St. Martha的形象與悲謹會宗教運動」(本文於2008年9月刊登於《新史學》)。   花亦芬教授首先說明撰寫本文的兩項原因:一為進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書宗教部分的翻譯工作時,注意到非隸屬於羅馬教會的勸人悔改的佈道家之特殊性;二則2005年為一份視覺藝術中的女性身體與詮釋的專刊撰寫一篇以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專文時,注意到圖像對於馬大和其妹的關係的詮釋。悲謹會正是這兩項原因的交會點。 花教授由馬大相關的圖像著手,希望在文字史料提供的訊息之外,重新探詢歐洲宗教史上女性聖徒對女性基督信仰者所產生的影響。悲謹會是最具體體現馬大精神的中古女性宗教團體:其成員一方面謹守守貞安貧的清修生活,另一方面藉由手工勞動與慈善照護賺取生活所需,希望以獨立自主的形式來爭取女性信仰行為的自由表達空間。該會的宗教運動最初由於教廷欲打擊亞爾比教派而受鼓勵,但當亞爾比教派的衰落,悲謹會的女性密契主義神學家的著作卻由於抵觸主流教會所認同的男性觀點教義,而使悲謹會屢屢遭受「異端」的質疑。在此情況下,該會所認同的馬大也成為爭議的對象。   最後,花教授藉由不同時、地的馬大與其妹馬利亞的圖像,討論宗教改革及其後,不同派別因其教義而對馬大—這位代表「入世行動」並因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