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8的文章
臺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四十二回會議紀錄 講題:重新界定國家問題:祕魯人類學者與農業改革中的合作社主義, 1948-1975 講者:褚縈瑩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時間: 2018 年 9 月 28 日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臺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四十二回」已於 2018 年 9 月 28 日於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會議室圓滿落幕,本次討論會由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褚縈瑩助理教授擔任主講人,講題為 〈重新界定國家問題 : 祕魯人類學者與農業改革中的合作社主義, 1948-1975 〉。整場活動在主持人林美香教授的引串下順利進行,並由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蘇彥斌副教授擔任與談者。演講精彩,回應與提問討論亦熱烈。此次共計 22 名師生前來參與活動( 13 位教師、 9 位學生)。 此次會議不同於過去幾回討論會的歷史學議題,主講者人類學與歷史學的學術背景、與談人的政治學專業,在歷史學討論會的背景中以不同的角度進行對話。主講者 褚縈瑩教授首先 分享的的喀喀湖( Lake Titicaca )的原始聚落以及利馬( Lima )貧民窟作為引子,並提及人類學者如何透過自身的專業幫助國家。此次講題中的人類學者即是從祕魯都市貧民窟發現鄉村發展問題,進而透過應用人類學計畫、跨學科田野參與觀察研究等方式,重新梳理秘魯國家問題,並將研究成果化為對政府的建言,甚至受邀進入政府部門成為農業改革官員。首先主講者以 1940 年代至 1970 年代的祕魯政治史、社會史與人類學史三個層次進行背景描述。政治上自二戰後短暫的民主以及 1950 年代以降保守政權,至 1960 年代的專業主義軍事政權;社會上祕魯仍保持殖民時期的 hacienda (大莊園)與 comunidad (村社)的土地制度,祕魯人類學學科的發展則從美國引入的人類學直至 1946 年祕魯的大學首次成立人類學系,三者彼此的互動成為本次講題的主要背景。 接著,講者以在 Vicos 莊園的 Cornell-Peru 計畫( 1950-1960 年代初期)、 Chancay 谷地計畫( 1962-1968 年)以及 Velasco 政權的土地改革( 1968 年 -1975 年)作為講題的三個代表案例,探討人類學家如何發現問題、介入進而改善社會。 Cornell-Peru 計畫是美國康乃爾大學與與秘魯原住民機...

【轉知】慶祝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九十週年學術活動系列

圖片
世界史與台灣:人才與讀者 講題一:台灣世界史人才的培育:回顧與現狀 主講人:楊肅獻 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講題二:世界史譯著的出版市場與讀者分析 主講人:黃秀如 女士(左岸出版社總編輯) 主持人:張谷銘 教授 (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時 間:2018年10月12日(週五) 下午16:00-18:00 地 點: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大樓七樓704會議室 (無須事先報名,歡迎各位蒞臨)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世界史研究室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