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八回紀要
一個建築史的視野
演講人:郭秀鈴教授 (中正大學歷史系)
主持人:張谷銘教授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評論人:郭肇立教授 (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時間:2009年12月25日(週五) 14:30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文物陳列館5F會議室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八回於歲末年終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舉辦。史語所所長黃進興教授為表對於世界史研究的重視,特地於討論會開始時到場致詞,代表史語所歡迎所有與會者。在討論會發起人楊肅獻教授的簡短致詞後,主持人張谷銘教授簡介本次的主講人郭秀鈴教授(中正大學歷史系)和郭肇立教授(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的學、經歷,並請主講人開始本日講題。
郭秀鈴教授首先說明撰寫〈現代性與現代主義重探-一個建築史的視野〉一文的動機:希望由「建築史」的角度出發,探討西洋建築史研究方法上的一項根本問題,即「涵育現代主義之建築論述」。
傳統西洋建築史關注對於建築形式的論述,尋求能夠「反映時代精神」的適切形式。許多現代主義建築師則強調形式原創的重要性,以突顯建築所代表的當代性,並反應社會變異與現代社會中自由派民主思想的勝利;這些現代主義建築師譴責任何形式上的復古或對古典遺跡的重新詮釋。深受「時代精神」歷史觀與德國歷史主義影響的流亡建築史學家佩夫斯納與基提恩,篤信他們建立的現代主義建築史架構於「科學」研究發法的知識體系,而非理性的道德信仰。沃特金認為將道德性與美學辯證混為一談阻礙了建構一個較完整的二十世紀前半葉歷史的可能性,於1960年代晚期提出具高度自我批判的現代史書寫視野,挑戰現代主義史的正統性。其後,後現代主義與藝術社會史學家提出進一步的批判,強調唯有將現代主義建築史置放於較寬廣的現代性養成的歷史脈絡,並檢視執行建築個案之特有社會狀態,方能完整地呈現歷史。
另一方面,1930年代極權政權對現代性概念的強調也使其激進的白色現代主義與傳統古典主義截然對立。對此,主講人透過對現代主義建築史書寫方法論的檢視,闡明自由和極權這兩個現代主義的陣營在現代建築史書寫上仍待釐清的問題。
綜合討論時間:評論人郭肇立教授和主講人先對一些建築史重要用詞的意涵、脈絡,及其在使用方式和使用區域之別進行說明和釐清,幫助與會者了解建築學和建築史觀點之別。其後,黃銘崇教授(中研院史語所)、孫隆基教授(中正大學)、許瀞月教授(中研院歐美所訪問學人)和林美香教授(政治大學)等與會學者和學生陸續提問或就相關議題進行討論。
-----------------------------------------------------------------------
本次討論會是國科會補助下第一年的最後一次討論會,感謝各位學者和學生參與本次的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敬上
錄音檔若無法正常開啟請按右鍵,選取「另存目標」下載
(若欲下載亦同。因為MP3檔案瀏覽器不會自動跳出存檔的選項)。謝謝。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