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1的文章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十六回 紀要

圖片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十六回 紀要 開幕     本次討論會於 2011 年 12 月 23 日在臺北大學歷史系舉行 ,由主持人臺北大學歷史系李若庸主任致詞開場,介紹本次的演講人 王品元( Ping-Yuan Wa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story, Ohio University Lancaster Campus ),並歡迎所有與會者的蒞臨。 演說發表     王品元老師發表 “Convents and Catholic Religious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urope   ” (早期近代歐洲的女修院對天主教文化的貢獻 ),王老師有專書探討西屬尼德蘭地區的女修會和天主教的自我型塑問題,使用十七世紀布魯塞爾地區數間女修院留下的文本為主要史料。     天主教認為人的救贖是人生最重大的目標,善行奉獻、聖禮、接觸聖物等都被認為是有助於救贖的事物。在其中修道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首先修院的設立是為了讓人擺脫世俗的誘惑,將自己奉獻給上帝,過著孤獨的禁慾苦修生活。女修會除了上述功能之外,還提供了女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之外,一個專業宗教女性的人生選項。     在宗教改革期間,基督新教對天主教有許多批判,在新教的觀念中,修道院、聖徒、聖物等都是不適當的存在,脫離世俗的專職修女的存在更是不被允許的,婦女應該要回歸到家庭裡扮演好妻子和母親的角色。     面對基督新教的批判聲浪,天主教陣營一方面發起反宗教改革活動,另一方面則積極進行教會內部的改革。在此過程之中,修道院特別是女修院,這些被基督新教否定的存在便成為天主教展現自我宗教文化的代表物。     St. Teresa of Avila 修女便是此時期天主教的重要象徵人物之一, St. Teresa 自二十歲起便在修道院中過著虔誠修行的生活,寫下許多和宗教靈修相關的作品,對女修院的影響甚鉅。而不管是 St. Teresa 的生活模式還是她借助意像( image )進行靈修的方式,都是新教所反對的。 St. Teresa 還奉西班牙王室的委...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公告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十六回 主講人:王品元 Ping-Yuan Wang 老師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story, Ohio University Lancaster Campus ) 題目: Convents and Catholic Religious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urope (早期近代歐洲的女修院對天主教文化的貢獻) 主持人:李若庸 老師 (國立台北大學歷史系主任) 評論人:林美香 老師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時間: 2011年12月23日(週五) 2:30PM─5:00PM 地點: 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大樓1F11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台北大學歷史系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敬上 12/13/2011 注意事項: 一、本討論會按例提供交通補助,需要補助者請保留車票票根,並於會議當日向助理索取收據與回郵信封,填妥收據後連同票根寄回,未曾透過台灣大學報帳系統申請補助者請附上郵局存簿封面的影本以利報帳。 二、會議地點交通資訊與校園內位置圖請參考台北大學網站: 交通資訊   校內地圖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十五回紀要

圖片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十五回紀要 開幕     本次討論會於 2011 年 9 月 30 日在政治大學百年樓舉行,由主持人政大歷史系林美香副教授致辭開場,介紹本次的主講人中興大學歷史系陳樂元助理教授,以及評論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尚仁副研究員。 演說發表     陳樂元老師發表(單身-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痲瘋病),在十九世紀的法國社會,單身被認為是疾病與犯罪的化身,甚至被指為是社會的痲瘋病。     陳老師希望探討十九世紀公共衛生學家建構「身體與文明關係」的過程,在此建構的過程中,身體的力量,從個人身體力量到集體人口的力量,逐漸被視為是文明的基礎。在此背景下,繼續探尋人們如何以新的模式去詮釋單身問題,其又是如何和人口成長衰退、高犯罪率和種族退化問題相結合。     單身經常被人口繁衍以及合理的性行為放在一起討論,在十八世紀時,人們是使用道德性的模式去理解單身問題,而宗教性的禁慾單身者被認為是好的單身者。到了十八世紀末,情況開始改變,人們開始從公共衛生學的角度去理解單身這件事。因此,禁慾被認定是一種會引發身體疾病的、狂爆的行為,從療養院的統計資料中推定單身者確實較容易陷入瘋狂,連宗教性的單身也被認為是有礙健康的。     十九世紀時,醫學不僅重視疾病的研究和治療,更主張應和政府合作,以期建立良好的社會制度、維護公共健康。另外,由於人口衰退被視為是一種危害社會的問題,為了解決人口成長衰退的情況,應去除所有危害社會者,人們開始從社會防疫的概念去看待這個問題。而和公共衛生理想相去甚遠的是窮困勞工尤其是單身者所居住的地區,充滿汙染、道德和犯罪問題。有鑑於此,公共衛生學家提出勞工住宅計畫等解決方式,但他們認定最根本的解決之道便是婚姻與家庭。此時形成一種概念:單身的貧窮勞工是未開化的野蠻人,急需被改造;在家庭價值的影響下能使人產生出新的身體-文明的身體,因此使單身論述和文明身體的改造概念相結合。 評論與綜合討論     由評論人李尚仁老師先對陳老師的演說提出建議和感想,之後由與會老師和同學的提問,陳老師對問題做出回應,帶領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本次演講的內容...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十五回 公告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十五回 公告 各位世界史學者與研究生您好: 第十五回「台灣世界史討論會」將於2011年9月30日(週五)下午2:30於國立政治大學舉行,歡迎各位蒞會!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十五回 主講人: 陳樂元 老師 (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題目: 單身-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痲瘋病 主持人: 林美香 老師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評論人: 李尚仁 老師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時間: 2011年9月30日(週五) 2:30PM─5:00PM 地點: 國立政治大學百年樓文學院演講廳(330111)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注意事項: 一、本討論會按例提供交通補助,需要補助者請保留車票票根,並於會議當日向助理索取收據與回郵信封,填妥收據後連同票根寄回,未曾透過台灣大學報帳系統申請補助者請附上郵局存簿封面的影本以利報帳。 二、會議地點交通資訊與校園內位置圖請參考台政治大學網站: 交通資訊 政大山下校區 政大山上校區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敬上 9/16/2011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http://clio-taiwan.blogspot.com/ 討論會助理張佑如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十四回 紀要

圖片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十四回  紀要       開幕 由中正大學歷史系方志強主任致開幕詞,歡迎各位學者與學生的蒞臨,接著本計畫主持人台大歷史系楊肅獻教授致詞,簡述本討論會的發展過程與進行方式,討論會正式開始。 第一場 主持人:方志強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主任) 主講人:李鑑慧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由「棕狗」傳奇論二十世紀初英國反動物實驗運動策略之激進化〉 汪采燁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Mary Wollstonecraft:一位女性飄泊者的旅行歷程〉 李鑑慧 〈由「棕狗」傳奇論二十世紀初英國反動物實驗運動策略之激進化〉 「棕狗傳奇」是二十世紀動物保護運動的重要象徵,成功引起社會對動物問題的高度關注。在探導動物保護運動的發展過程時,我們必須兼顧自十九世紀後期以來的社會運動發展脈絡,隨著政治、社會環境的改變,動保人士也積極地吸收新的元素,積極地向世人展現他們宣傳並捍衛理念的決心。 「棕狗傳奇」要從英國動物保護運動的傳奇領導人-露意斯.林達哈格比(Louise Lind-af-Hageby, 1878-1963)說起,1902哈格比為了深入了解動物實驗的實際情況,註冊成為倫敦女子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Medicine for Women)的學生,期間觀察並記錄了五十場動物實驗的情況。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地便是一隻無名棕狗的境遇,這隻狗在未注射麻藥的情況下經歷多次解剖實驗,在解剖課程上,教授與學生對待被解剖動物的冷酷態度和歡笑聲,更加強了這隻棕狗的悲慘境遇。 在棕狗故事被公諸於事後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當時未施打麻醉並重覆對同一隻動物進行實驗是違法的,但該學校否認此一報導之真實性進而控告對方誹謗,此案雖然以證據不足判報導者敗訴,但「棕狗」卻成了象徵圖騰,支持與反對動保的雙方圍繞著此象徵展開一波波的對抗。動保運動自十九世紀以來即逐漸與政治激進派合流,為原先以基督教道德為核心的運動添加了社會、女性主義等色彩。 在策略上主要透過積極地對大眾宣傳的方式,企圖利用輿論壓力來達到動物實驗問題的解決,配合當時政治參語的擴大,大眾亦成為主要訴求對象之一,在加上教育普及率和印刷技術的改善,報紙、大型海報等成為主要宣傳品,一改...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十四回 議程與交通資訊

一、議程 時間:中華民國100年6月11日(週六) 地點: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系-文學院144國際會議廳 報到:上午八點半至九點整 致歡迎詞:方志強(中正大學歷史系主任)、楊肅献(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第一場 主持人:方志強(中正大學歷史系主任) 9:20-9:55 李鑑慧(成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由「棕狗傳奇」論二十世紀初英國反動物實驗運動策略之激進化 9:55-10:30汪采燁(中研院歐美所博士後研究) Mary Wollstonecraft: 一位女性飄泊者的旅行歷程 10:30-11:10綜合討論 休息時間11:10-11:30 第二場 主持人:周樑楷(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教授) 11:30-11:50 徐美珠(輔仁大學歷史所碩士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黑人博物館運動-以杜莎伯非洲裔美國人歷史博物館(The DuSable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的設立為例 11:50-12:10翁巧嫣(台北大學歷史所碩士班) 好萊塢電影進入中國市場的始步 12:10-12:30綜合討論 午餐時間 12:30-13:40 第三場 主持人:孫隆基(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 13:40-14:15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 烏克蘭哥薩克人的形成與建國 14:15-14:50蔡米虹(玄奘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美國黑人雜誌研究—以約翰.強森創辦的《黑人文摘》為視角 14:50-15:30綜合討論 休息時間15:30-15:50 第四場 主持人:郭秀玲(中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15:50-16:10林引雯(中正大學歷史系碩士) 美國「社會福音運動」的現代化思潮-以饒申布士(Walter Rauschenbusch)「上帝國」的論述為主 16:10-16:30王秋薇(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班) 約翰.彌爾民眾教育思想的演變 16:30-16:50林思妤(國立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班) 16:50-17:20綜合討論 會後晚餐17:30 二、交通資訊 國立中正大學(62102 嘉義縣民雄鄉三興村7鄰大學路一段168號) 144國際會議廳(自校門口進入,穿越寧靜湖後,左方的大樓即是文學院,詳見校園地圖:http://ccuweb....

台灣界史討論會 第十四回 公告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十四回將於 2011年6月11日(週六)於嘉義中正大學歷史學系舉行 ,歡迎各位蒞臨指教。本次討論會包含兩場學者與兩場研究生的學術成果分享與討論,邀請到李鑑慧(成功大學歷史系)、汪采燁(中研院歐美所)、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系)、蔡米虹(玄奘大學歷史系)四位老師,以及徐美珠(輔仁大學歷史所碩士班)、翁巧嫣(台北大學歷史所碩士班))、林引雯(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王秋薇(成功大學歷史所碩士班)、林思妤(台大歷史所碩士班)五位研究生進行研究成果分享。 報名至五月二十三日截止。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十三回 紀要

圖片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十三回紀要 開幕     本次討論會於台灣師範大學舉行,由主持人台師大歷史系陳秀鳳助理教授致辭開場,介紹本次的演講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尚仁副研究員,以及評論人台師大台灣史研究所范燕秋所長,並歡迎與會者的蒞臨。 演說發表     李尚仁老師發表(圖像與知識生產:十九世紀末的瘧疾研究),講稿題為(觀察、推理與說服:萬巴德早期瘧疾研究的圖像),李老師以萬巴德醫生( Dr. Patrick Manson , 1844 - 1922 )的瘧疾研究為主題,並特別關注圖像在其研究中扮演的角色。     在十九世紀最末的二十年裡,瘧疾研究有突破性的進展,擺脫以往的瘴氣說,確定瘧疾是一種寄生蟲傳染疾病,瘧原蟲是病因而蚊子是其主要的宿主。萬巴德在熱帶醫學研究有顯著的貢獻,相關內容可參考李尚仁老師的專書。在本次演講中以「教學」和「醫療」兩個面向為重點,強調萬巴德不僅是傑出的實驗室研究員,同時還是成功的臨床醫生,並分析視覺圖像在其中的重要性。     在教學方面,萬巴德十分注重醫生和研究者的培育方式,建立研究的標準化作業步驟,而圖像在其中的功用極大。當時的視覺圖像主要是生物顯微鏡下的標本圖,影響圖像品質的主因是觀察者的技術,其次才是顯微鏡的品質。顯微鏡圖像製作又分成細菌學和寄生蟲學兩支,有別於在實驗室觀察靜態標本的細菌學者,寄生蟲學者通常是在設備、環境較差的情況下進行研究,他們希望能記錄下寄生蟲動態的生命週期,需要的技術難度較高。有鑑於製圖者對圖像品質的影響,萬巴德設計出「瘧疾表」的紀錄方式,降低圖像資料受到人為因素干擾的程度。     瘧疾表有橫向十二排編有數字十二號,縱向十九行標有英文 A 到 Q ,每一格皆繪有一圖像,分別表現出紅血球受到瘧原蟲感染的不同階段。觀察者只要比對血液樣本與圖表中圖像的異同,再記錄下表中的標號及可,不需親自繪製顯微鏡圖。如此大幅減低時間和人為差異,製做出便於儲存、再利用的檔案資料。在臨床診療上,瘧疾表除了能使醫療人員工作更有效率之外,萬巴德醫生還主張將瘧疾表配合上病人的體溫表做為診斷依據,成功將瘧原蟲的變化和人體發燒周期結合。 評論與綜合...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十三回 公告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十三回 主講人: 李尚仁 老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題目: 圖像與知識生產:十九世紀末的瘧疾研究 主持人: 陳秀鳳 老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 范燕秋 老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時間: 2011年4月1日(週五) 2:30PM─5:00PM 地點: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508會議室(台師大正門對面之圖書館校區)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注意事項: 一、本討論會按例提供交通補助,補助對象是台北縣市以外地區與會同仁與研究生,需要補助者請保留車票票根,並於會議當日向助理索取收據與回郵信封,填妥收據後連同票根寄回,以利報帳。 二、會議地點交通資訊與校園內位置圖請參考台師大網站: , 。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http://clio-taiwan.blogspot.com/ 討論會助理張佑如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十二回紀要

圖片
時間:2010年12月31日(五) 下午兩點半~五點。 地點:天主教輔仁大學文開樓三樓LE3A會議室 講題:美國的殺母文化 主持人:張四德 (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 發表人:孫隆基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 評論人:王秀雲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開幕 本次討論會首先由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系系主任克斯明教授致詞歡迎與會學者和同學。由主持人張四德教授介紹主講人孫隆基教授的研究範圍、專著,並從史學的角度簡單說明本次演講主題-美國的殺母文化。 演說發表 本次討論會主要內容來自主講人孫隆基教授之著作《殺母的文化-20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台大出版中心:2010,初版),有興趣者可自行參照閱讀。 孫教授首先討論「殺母」概念的緣起,並兼論19到20世紀盛行的各種思潮,早在美國1776年的獨立是一種脫離英國母國的行為,雖然此時尚未形成明確的「殺母」概念,但當時已有許多相關的討論。 19世紀後期達爾文主義盛行,其認為「雄性是進化的革命派,雌性是保守派,雌性較接近物種的第一階段。」達爾文理論主要是探討動物界的法則,但後來逐漸被套用到人類社會上。在教育方面,德國的心理學家認為小男孩的成長過程中「重溫」是重要的階段,但不主張女孩重溫因為女性代表文明階段,人類明逐漸發展之時最好保留一些野性,否則該文明容易頹化、女性化,兩個性別的特性應該互相制衡。 1880年代起,西方社會流行「神經衰弱」理論,擔心男性的陽剛性質退化、人種沒落,而邊疆原野一項被當成保留野性的地區,因此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美國的西部邊疆抵達太平洋之後,美國開始大量營造西部原野的神話,西部原野成為神經衰弱的治療地,不少居住在東部城市的男性都到西部過著原野生活以恢復元氣。同時期,美國內部婦女和黑人平權運動日漸高漲,西方世盛行各種文明沒落論,更助長這樣的發展。老羅斯福總統在提倡海權擴張之時,也曾警告如果美國人繼續安逸地待在家鄉,美國將會成為西半球的中國,表現出白種男性的危機感,黑人成為白人男性競爭的對象,而黃種人則代表女性化與性無能。1903年《野性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描述家犬恢復成野狼,回歸原野的號召促成1910年美國童子軍的誕生,原始的靈感在避免男性的女性化,以和印地安人作戰的西部開拓英雄為典範。 另外一股潮流是十九世紀末開始的股仇視女性特別是母親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