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十九回 紀要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十九回 紀要
開幕
本次討論會於2012年12月21日在臺北大學舉行,由臺北大學歷史系李若庸主任致詞開場,歡迎與會者的蒞臨,並介紹本此主講人北京師範大學世界史研究中心張建華主任。
演說發表
由張建華老師發表〈從知識精英到政治精英-蘇聯知識分子的群體轉型,1917-1936〉,介紹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俄羅斯知識份子群體的演變,以及其與蘇維埃政府的互動關係。
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蘇維埃政府認定文化建設是維繫政權穩定性和合法性的基礎,因此積極展開「文化革命」,宣傳蘇維埃的意識形態,留下眾多的圖像和電影資料。
面對俄羅斯重大的政治變遷,在不同時期,知識份子群體的態度和看法各有不同。傳統上,俄羅斯知識份子會在公共空間發表意見、談論時政,其中又以聯合出版文集、雜誌的方法最具代表性。總體來說,自十九世紀末以來,知識份子十分關心維新問題,對於革命或改革有分歧的看法。1905年的改革失敗之後,多數知識份子認為此次失敗是因為知識份子被革命的熱情蒙蔽,忘卻自己的身分和原初改革的初衷所致。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大多數知識份子的政治態度是反蘇維埃政權的。而在1919年軍事共產主義運動失敗之後,蘇維埃政府開始接納以資本主義的模式重建經濟,使不少知識份子和資本家對新政權的態度有所軟化,進而希望留在國內以便對政府施壓,希望能進一步修改施政方向。
面對反政府者,蘇維埃政權採取全面鎮壓的方式來處理,迫使知識份子選擇出走或是和政權妥協。面對這樣的局勢,大多數知識份子是選擇出走的,有些人是主動出境,有些則是被動地被驅逐。在1920年代約有180萬到250萬人離開俄羅斯,成為分散到世界各地的僑民,他們在新居地仍然積極保存俄羅斯傳統文化。剩下的知識份子選擇和政府妥協並留在國內,少部分知識份子積極和政府合作並受到重用。蘇維埃政府也積極地從工人、農民「階級」中培育新的知識份子,此後的知識份子是依附於工人和農民的一種「階層」。
若以1917年為分界,十九世紀時,俄文的知識份子一詞是指一種純粹知識、思想上的知識人,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在1917年之後,俄文使用另一種概念來指稱知識份子,是一種職業化、學科分類、地區分部、民族屬性的概念。
綜合討論
現場的老師和同學針對張建華老師的演講內容做出回應和提問,再由張老師針對問題進行解說,問答互動十分踴躍。再次感謝台北大學歷史系和所有與會者的蒞臨!
記錄人:張佑如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