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二十二回 紀要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二十二回 紀要
開幕
本次討論會於2013年9月27日於國立中興大學舉行,共計三場討論會,自上午十點三十分至下午六點整。首先由中興大學歷史系林志龍助理教授致詞開場,中興大學歷史系吳政憲主任亦到場歡迎所有來賓的蒞臨。
第一場
主持人:周樑楷(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講者:許家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講題:〈馬拉松之役的文獻與考古〉
以有關馬拉松之役的考古成果和歷史解釋做例子,說明歷史學和考古學如何結合、互相影響。最初,關於馬拉松之役的考古研究是根據古代文獻展開的,當考古出土物的研究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其成果會反過來影響、修正歷史學關於馬拉松之役的解釋方式。而歷史學和考古學都傾向於將文獻記載的事件與考古發掘結合,但這可能造成穿鑿附會、無法充分發現出土物原有本質的結果。真正客觀、嚴謹的研究,應該要結合各種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跳脫以往將歷史與考古主觀聯結在一起的處理方式,才能讓考古學能有效地發掘歷史的真實。
講者:黃俊龍(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講題:〈雅典的民主與法治〉,
民主被認為是維護自由、平等的政治制度,而法治則是與社會秩序息息相關之事,民主與法治是否如柏拉圖理論所言的終難兩全。然而,在雅典的歷史中,除了短暫的政變和戰爭,社會秩序十分穩定,柏拉圖預言的無政府或暴君專政情況並未實現。因此,本文希望探討理念思想和歷史現實中的差異,並以Aeschines和Demosthenes兩人的法庭辯論做為觀察雅典法律運作的史料。根據本文的討論,呈現在法庭的主要民主精神是人民主權而非自由、平等;雅典的改革是漸進式的,其民主制度保有相當程度的貴族政治色彩;自由、平等是思想家的最高理想,各種制度都只是實踐理想的工具,在歷史進程裡,理想與工具運用之間一直存有緊張關係。
第二場
主持人:孫隆基(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
講者:葉嘉華(陽明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講題:〈織品商與文藝復興晚期佛羅倫斯頭巾時尚之形塑-以薄紗商人Donati家族為例〉
講稿題為:〈時尚推手:薄紗商人Donati家族與十七世紀初期佛羅倫斯宮廷時尚之形塑〉
服裝史的研究在近二十年間有長足的發展,其原因除了學界對裝束研究的長期研究之外,還包括新研究脈絡、新資料和跨國研究等的貢獻。本文透過Donati家族和佛羅倫斯宮廷的交易明細做為資料,從此角度來了解販賣薄紗的商店如何做為建立社會關係的重要場域。本文另一個觀察重點,在分析商人如何以供應和產製薄紗的方式,形塑宮廷的衣裝風格。
講者:杜宣瑩(英國約克大學歷史所博士候選人)
講題:〈榮耀上帝:法蘭西斯.華辛漢之情報操作與伊莉莎白一世中期政治,1568-1588〉
以法蘭西斯.華辛漢的情報運作系統和檔案為中心,觀察伊莉莎白一世的政治情勢和情報系統之間的關係,並分析伊莉莎白一世面對情資取得所採取的策略。
第三場
主持人:陳靜瑜(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教授)
講者:賴芸儀(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 博士生)
講題:十七世紀英格蘭物質文化史研究-以英格蘭共和國錢幣為例
(1649-1658)
以鑄造錢幣做為切入角度,觀察十七世紀英格蘭共和國的政治操作,並分析貨幣所代表的各層面意涵。
講者:陳建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碩士)
講題:論狄福《評論》(1704-1713)中的商業論述
狄福的商業論述反映出英格蘭經濟思想從重視貴金屬轉變成重是資本的過程:以殖民方式掠奪貴金屬的模式不再被當成是良好的致富途徑,取而代之的是,以發展國、內外產業、商貿為重的方式。另外,狄福也主張應以商貿模式來建立新的國際關係,其對對於國家保障私有財產自由的觀點對後世影響甚鉅,而英格蘭傷人的地位實質改善,也是發生在狄福提倡商人和土地主的新關係之後。
講題:二戰時期美國二世日本人的處境
講者:龐中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講者:龐中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二世日本人只在美國境內出生、成長的日本人,他們雖然接受完全的美國教育,但卻普遍地受到社會歧視、排擠,和一世日本人世代之間也有許多代溝。在中日戰爭爆發之後,一世和二世日本人之間,以及二世日本的次群體(歸國二世)之間都發生衝突。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政府開始嚴密監控日本族群,在1942年甚至將軍事區內的日本人強行送進集中營拘禁,使他們頓時從美國公民變成異鄉囚徒。1943年442步兵團開始徵招原本不具備當兵資格的日本人入伍,不少日本人視此為挽回社會地位的機會,其軍團的口號便是「孤注一擲」。
講者:詹子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博士生)
講題:《格林童話》版本演變與歷史解釋
《格林童話》最初並不是專為兒童所寫的故事集,將原文翻譯成童話也不恰當。成書的主要歷史背景是民族主義(去法國化)和浪漫主義運動,在此背景下,格林兄弟因為希望能保存德意志民間文化,著手蒐羅民間口傳故事。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格林兄弟將散於民間的口傳故事蒐集起來並以文字形式出版的行為,是在將這些故事從原本的文化脈絡(農村文化)中抽離,放入新的文化脈絡(中產階級、文字閱讀者)中流通。在此情況之下,故事內容為了適應新讀者的喜好而有所更動,著書目的也從單純的保存本民族文化,逐漸演變成以教化中產階級為主。
《格林童話》最初並不是專為兒童所寫的故事集,將原文翻譯成童話也不恰當。成書的主要歷史背景是民族主義(去法國化)和浪漫主義運動,在此背景下,格林兄弟因為希望能保存德意志民間文化,著手蒐羅民間口傳故事。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格林兄弟將散於民間的口傳故事蒐集起來並以文字形式出版的行為,是在將這些故事從原本的文化脈絡(農村文化)中抽離,放入新的文化脈絡(中產階級、文字閱讀者)中流通。在此情況之下,故事內容為了適應新讀者的喜好而有所更動,著書目的也從單純的保存本民族文化,逐漸演變成以教化中產階級為主。
閉幕
再次感謝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以及所有與會者的蒞臨,讓本次討論會能圓滿結束!
記錄者:張佑如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