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五十二回活動紀錄

講題:這場好戰爭:美國人對於二戰的歷史記憶 The ‘Good War’: World War Two and American Memory


講者:瑪格麗特.榮Margaret RungFulbright Scholar and Visiting Professor of His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New Deal Studies, Roosevelt University


主持人:汪采燁(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與談人:周一騰Joe Eaton(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間:2021619日(六)14:00-16:00


地點:Google Meet線上會議(會議代碼:nnp-grpq-ihn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五十二回」已於2021619日圓滿落幕,因疫情因素,會議於線上進行。本次討論會由Roosevelt University歷史學系教授瑪格麗特.榮Margaret Rung擔任主講人,講題為「The ‘Good War’: World War Two and American Memory」,在汪采燁副教授的主持下順利進行會議,並由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周一騰(Joe Eaton)副教授擔任與談人。此次共計51人參與此次活動(25位教師、17位學生、9位社會人士)。



  講者Margaret在近年自身的教學經驗中,拜訪無數美國及歐洲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建築,引發對於歷史記憶研究的好奇:這場大戰如何被銘記?在美國以外的世界又以什麼樣的形式紀念這場大戰?講者以比利時的韋雷特紀念碑(Memorial to the Wereth)與美國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的國家二戰紀念碑(National WWII Memorial)作為此次講題的楔子,呈現出這兩座紀念碑的對比:前者紀念突出部戰役(Battle of the Bulge)中遭受德軍虐待及屠殺的11名非裔美軍士兵,但由於涉及種族議題,該事件長年受到遺忘,不僅此處是歐洲唯一紀念非裔美軍貢獻的紀念碑,在美國亦非戰爭歷史記憶的主流敘述。相反地,在美國官方所形塑的傳統敘述中,二戰被描繪為「民主與法西斯主義(fascism)之間的對抗」,是一場「好戰爭(Good War)」,美軍將士的犧牲是「維護自由的展現」,並呈現出國家在面臨到戰爭人們犧牲與團結的宏大故事,而國家二戰紀念碑正是試圖以這樣的「傳統敘事」呈現給大眾



  許多的紀念建築自1990年代開始建立,這些建築意象強調勇敢、英雄主義式的犧牲以及美國人愛好和平的形象,將生命奉獻給國家則是一個高尚公民的表現。不過如John Bodnar等學者注意到,前述的敘事掩蓋了描述的分歧性與多樣性,甚至是對戰爭的批評,前者淡化戰爭中苦痛與悲傷的經驗,普遍反映社會各階層民眾共同奮鬥的男性敘事:女性留守在後方配給商品、與前線男性通信以及「鉚釘女工」(Rosie the Riveter)的後援角色,而戰爭紀念碑大多展現男性在前線為國家服務與犧牲的形象,高度陽剛氣質(hypermasculinity)與黷武精神(militarism)相互連結形成一個強大的力量並融合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份。講者以四個時間斷限分析並提出觀察: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二戰紀念碑所反映的傳統歷史敘事是作為消弭越戰所帶來美國社會不安與分裂的一種方式,因此獲得擁護與支持。197080年代的敘事著重於二戰作為一場解放戰爭,這項敘事與當時逐漸關注到納粹大屠殺的恐懼有密切關聯。1940年代末期至1950年代冷戰的出現與加劇促使人們相信綏靖(appeasement)的外交政策是二戰所學到最主要的教訓,其告訴民眾民主與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二元之間並沒有模糊地帶,而極權主義必然會對民主立即帶來衝突與挑戰。而在二戰期間與戰後不久,美國民眾對於戰爭的意義以及如何紀念有著激烈的爭辯,這個對話使人們認識到戰爭所帶來的悲痛與毀滅,這個問題也留給當時的人們思考要以什麼方式面對這項挑戰。



  接著,講者以維吉尼亞州國家D日紀念碑(National D-Day Memorial)、德州休士頓與印第安納州二戰紀念碑說明1990年代以來二戰傳統歷史敘事的共同性:將士勇敢、忠誠、犧牲與愛國的榮耀,以及呈現出這些州的在地居民、榮民及陣亡將士與這場國際戰爭記憶的連結。但有更多的紀念建築展現出戰爭敘事的多樣性,加州聖地牙哥海軍基地的「勝利之吻」(“The Kiss”)雕像展現出戰爭勝利所帶來的歡愉與慰藉。鉚釘女工紀念處(Rosie the Riveter Memorial, CA)、塔斯基吉飛行員紀念碑(Tuskegee Airmen Memorial, CO)及日裔美國人拘留紀念館(Japanese American Exclusion Memorial, WA)則分別展現女性、非裔及日裔美國人在戰時所面臨挑戰與困難。事實上,紀念建築如何將這場戰爭銘記於大眾心中是美國戰後爭辯的問題,美國戰役紀念碑委員會(American Battle Monuments Commission)與他國合作而在世界各地設立的美軍公墓(American Cemetery)不僅作為埋葬死者的目的,同時也潛在增強美國在這些國家的政治影響力。紐澤西解放紀念像(Liberation Memorial)展現自由使人們從大屠殺的恐懼中解放出來的意象,也試圖消解越戰所帶來的創傷。硫磺島海軍紀念碑(Iwo Jima Marine Memorial, VA)、諾曼第奧克角彈坑(Bomb Craters, Pointe du Hoc)及德軍墓園(Germen Soldier Cemetery)的背後故事則呈現戰爭的不安、創傷與悲痛的記憶。



  講者最後以安默斯特學院的一戰及二戰紀念處(World War I and II Memorial, Amherst College)總結現存的紀念形式與戰爭記憶、歷史與記憶間的交織關係。戰爭的結束透過各種紀念形式讓人們的創傷獲得癒合的機會,實體建築、節日、基金會、社群等紀念形式也存在於日常中,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份。紀念物所傳達的訊息在許多情境下也修改或掩蓋二戰歷史記憶的多樣性,記憶經常掌握了歷史解釋,紀念物中所擷取的事件或記憶也經常是片段的,而歷史則試圖尋求理解任何複雜的脈絡,在這樣的狀況下,公眾史學(public history)試圖在記憶與歷史間找到共同點,因此從事此領域歷史學家的任務致力於將過去的不安、創傷的面向揭示出來並進行討論,講者總結道:將過去無掩飾地進行檢驗並不會削弱民主,相反地,它將成為民主的力量。



  此次世界史討論會雖於線上進行,但仍在師生的精彩討論中圓滿落幕。下一回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五十三回活動擬首次舉辦碩博士生論文發表會,預計將於1012日輔仁大學歷史學系舉行(實際狀況將依疫情進行調整),歡迎各位碩博士生或老師推薦學生參加論文發表。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謹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3-2024年度台灣世界史討論會活動】

第64回講論會

【2024-2025年度台灣世界史討論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