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2的文章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十九回 紀要

圖片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十九回 紀要 開幕     本次討論會於 2012 年 12 月 21 日在臺北大學舉行,由臺北大學歷史系李若庸主任致詞開場,歡迎與會者的蒞臨,並介紹本此主講人北京師範大學世界史研究中心張建華主任。 演說發表     由張建華老師發表 〈從知識精英到政治精英-蘇聯知識分子的群體轉型, 1917 - 1936 〉,介紹在 1917 年十月革命之後,俄羅斯知識份子群體的演變,以及其與蘇維埃政府的互動關係。     1917 年十月革命之後,蘇維埃政府認定文化建設是維繫政權穩定性和合法性的基礎,因此積極展開「文化革命」,宣傳蘇維埃的意識形態,留下眾多的圖像和電影資料。     面對俄羅斯重大的政治變遷,在不同時期,知識份子群體的態度和看法各有不同。傳統上,俄羅斯知識份子會在公共空間發表意見、談論時政,其中又以聯合出版文集、雜誌的方法最具代表性。總體來說,自十九世紀末以來,知識份子十分關心維新問題,對於革命或改革有分歧的看法。 1905 年的改革失敗之後,多數知識份子認為此次失敗是因為知識份子被革命的熱情蒙蔽,忘卻自己的身分和原初改革的初衷所致。 1917 年十月革命之後,大多數知識份子的政治態度是反蘇維埃政權的。而在 1919 年軍事共產主義運動失敗之後,蘇維埃政府開始接納以資本主義的模式重建經濟,使不少知識份子和資本家對新政權的態度有所軟化,進而希望留在國內以便對政府施壓,希望能進一步修改施政方向。     面對反政府者,蘇維埃政權採取全面鎮壓的方式來處理,迫使知識份子選擇出走或是和政權妥協。面對這樣的局勢,大多數知識份子是選擇出走的,有些人是主動出境,有些則是被動地被驅逐。在 1920 年代約有 180 萬到 250 萬人離開俄羅斯,成為分散到世界各地的僑民,他們在新居地仍然積極保存俄羅斯傳統文化。剩下的知識份子選擇和政府妥協並留在國內,少部分知識份子積極和政府合作並受到重用。蘇維埃政府也積極地從工人、農民「階級」中培育新的知識份子,此後的知識份子是依附於工人和農民的一種「階層」。     若以 1917 年為分界,十九世紀時,俄文的...

代轉演講資訊:近代歐洲觀旅文化:Professor John Brewer系列演講」

代轉演講資訊:近代歐洲觀旅文化:Professor John Brewer系列演講」 Professor John Brewer目前為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歷史與文學教授,Eli and Edye 特聘人文與社會科學講座教授。Brewer教授之研究領域廣披近代英國史,消費文化與商業社會,大眾文化與視覺藝術等面向,論文多見於各重要學術期刊,為研究近代歐洲文化知名學者。 此次Prof. Brewer三場演講的主題,會分別探討大旅行(the Grand Tour),18後期到19世紀初期的藝術與奇觀文化,以及他近來研究維蘇威火山與旅行熱潮現象的成果。我們竭誠歡迎對於近代歐洲歷史,旅行文化,視覺藝術,以及消費社會等主題有興趣之師生,一起參與。 12月11日(二)上午10:00-12:00 國立陽明大學活動中心 第三會議室 12月12日(三)上午10:00-12:00 國立陽明大學活動中心 第三會議室 12月14日(五)下午2:00-5:00 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 研究大樓704室 日期 12/11 (二)上午10:00-12:00 "Revisiting the Grand Tour" 國立陽明大學活動中心,第三會議室 *特別蒞臨主持:劉紀蕙教授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評論人:謝佳娟助理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12/12(三) 上午10:00-12:00 "The Spectacle of Art in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y Britain" 國立陽明大學活動中心,第三會議室 主持人:黃桂瑩助理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籌備處) 評論人:吳雅鳳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 12/14(五)下午2:00-5:00 講題 " Why visit Vesuvius? Volcanic Tourism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 地點: 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 研究大樓704室 主持人:陳正國副研究員 (中研院史語所) 評論人:黃桂...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十九回 公告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19回 主講人:張建華 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導師、世界史研究中心主任 ) 題目: 從知識精英到政治精英-蘇聯知識分子的群體轉型(1917-1936年) 主持人:李若庸 教授 (國立台北大學歷史系主任) 時間: 2012年12月21日(週五)2:30PM─5:00PM 地點: 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大樓4F05會議室 主辦單位:台灣世界史討論會,國立台北大學歷史學系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敬上 11/26/2012 注意事項: 一、本討論會提供交通補助,需要補助者請保留車票票根,並於會議當日向助理索取收據與回郵信封,填妥收據後連同票根寄回。 二、會議地點交通資訊與校園內位置圖請參考台北大學網站: 交通資訊 http://www.ntpu.edu.tw/about/contact6.php 校內地圖 http://www.ntpu.edu.tw/about/contact15.php PS. 歡迎各位與會教師會後一同享用晚餐(餐費自理),討論後續 "台灣世界史讀書會"之運作情形。

《成大歷史學報》「西洋史」專刊 邀 稿 函

邀 稿 函 各位老師道席: 《成大歷史學報》創刊於1974年,迄今已歷時38年,積累不少助益史學相關研究之成果。而2008年12月即《成大歷史學報》第35號起不定期設立專刊,冀盼藉由不同的主題進行多元觀點之交流與對話,今年(2012)本學報更被收入THCI Core期刊當中。 目前籌畫第46號「西洋史」專刊(2014年6月發行),擬向世界史教師公開徵稿。凡是您手邊有關世界史文稿,歡迎惠賜鴻文,所有來稿請按本學報書寫格式撰寫,中、英、日文不限,字數三萬字以內,採匿名外審,截稿日期為2013年12月31日。 如蒙賜稿,無任感荷。耑此 敬頌 撰祺 《成大歷史學報》編輯部 敬上 2012.11.23聯絡人:張宴菖 Email:z9308006@email.ncku.edu.tw hisbook@conf.ncku.edu.tw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十八回 紀要

圖片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十八回 紀要 開幕     本次討論會於 2012 年 9 月 28 日在臺大歷史系會議室舉行,由主持人臺大歷史系楊肅献教授致詞開場,介紹本次的主講人 Christina Koulouri ( Panteion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Athens, Greece )教授,以及擔任口譯的紐約州立大學 Oswego 分校歷史系潘敏德教授。 演說發表     由 Christina Koulouri 教授發表〈巴爾幹歷史的再書寫:以多元歷史取代國族主義歷史〉( Rewriting Balkan History as an Alternative to Nationalist Histories ),講述巴爾幹人如何努力嘗試客服國族中心主義的束縛,以跨國界、多元的角度重新書寫歷史的過程。     在歷經數十年間的劇變之後,使越來越多的人主張要讓巴爾幹半島回歸到歐洲,同時,歐洲也應該要重新回歸到巴爾幹半島。在此理念之下,歷史教育不僅被認為是能將巴爾幹地區從國族主義衝突和分裂之中,重新整和在一起的工具,也被認為是和平教育的重要環節。因此,歷史的書寫和教育都極需被修正。     過往的巴爾幹歷史深受國族中心主義影響,在此視角下,本國的歷史遠比其它國家的歷史重要。由於敏感、創傷性的歷史事件可能會減弱社會穩固性,或是不利國家進行積極的自我再現( positive self-representation ),因此國族中心主義的歷史書寫經常會隱去這類事件的歷史真實( historical truth )。在此情況下,過往的戰爭成為各國族歷史書寫間的新「戰爭」主題。隨著國際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國族主義歷史書寫受到多元文化主義、全球化、後現代主義、跨國家組織(歐盟等)、國際歷史研究趨勢的挑戰,而逐漸受到質疑。     另外,歷史再書寫問題要從歐洲開始談起,當歐盟希望能展開統一的歷史書寫時,逐漸發現其中充滿各種不確定性-歐洲是什麼?在強調歐洲文明以增進自我認知的同時,觸及了合法性和認同的危機,如何避免歐洲中心主義,將歐洲的西部與東部成功整合是首要課題...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十八回 公告 各位世界史同仁與研究生:您好! 第十八回「台灣世界史討論會」將於2012年9月28日(週五)下午3:00於台灣大學舉行,歡迎各位蒞會! 時間:九月二十八日下午三時 地點:台大歷史系會議室 演講者:Christina Koulouri教授( Pateion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History) 題目:Rewriting Balkan History as an Alternative to Nationalist Histories 翻譯:潘敏德教授(潘敏德教授任職於紐約大學歷史系Dept. of History, SUNY Oswego)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十七回紀要

圖片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十七回紀要 開幕     本次討論會於 2012 年 3 月 30 日在東吳大學舉行 , 由主持人東吳大學歷史系何宛倩副教授致辭開場 , 東吳大學歷史系林慈淑主任亦到場歡迎與會者的蒞臨 。 演說發表      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戴麗娟副研究員發表 ( 清末民初中法科學交流 - 以徐家匯博物院為例 ) 演講 , 分別從耶穌會在中國的發展和徐家匯博物館的歷史 , 來觀察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期中國的科學活動 。     首先 , 耶穌會在 1842 年重啟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 以上海徐家匯為據點 。耶穌會一方面 希望延續明清之際耶穌會的傳統 ,另一方面希望能和 基督新教對抗 , 透過科學 、 文化的傳教方式榮耀上帝 。 徐家匯博物館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設立的 , 可說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博物館 。      隨後 , 以徐家匯博物館的成立和演變來說明近代中國的科學發展 。 耶穌會的韓伯祿神父 ( Pierre Marie Heude, 1836-1902 ) 自 1868 年開始籌備此博物館的建立 , 直到 1883 年徐家匯博物館的建築才正式完成 。 韓神父致力於標本的蒐集 、 整理和研究 , 培養中國當地的孤兒從事標本圖的繪製工作 , 以法文出版不少研究成果 , 增進歐洲人對中國的動植物的瞭解 。     徐家匯博物館還和由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 (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North China Branch )設立的 上海博物館交流密切 , 共同合作探勘中國的自然地景 、 採集標本等 。     1930 年 , 徐家匯博物館遷入同屬耶穌會的震旦大學之中 , 改稱為震旦博物館 , 或依其外文名稱為韓氏紀念博物館 ( Mus é e Heude )。 此後博物館和大學教育合流 , 和當地科學人才交流增加 , 並對外開放參觀 。 直到 1952 年 , 震旦大學和博物館一同被執政當局接收 , 外籍神父被迫退出學校 , 館內收藏品亦被分送到不同的機構 , 震旦博物館的營運正式結束 。 ...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第十七回 公告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十七回 通告 各位世界史同仁與研究生:您好! 第十七回「台灣世界史討論會」將於2012年3月30日(週五)下午2:30於東吳大學舉行,歡迎各位蒞會!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第十七回 主講人:戴麗娟 老師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題目:「清末民初中法科學交流——以徐家匯博物院為例」 主持人:何宛倩老師 (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時間: 2012年3月30日(週五) 2:30PM─5:00PM 地點: 東吳大學雙溪校區第二教研大樓5F D501教室 主辦單位:東吳大學歷史系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敬上 3/13/2012 注意事項: 一、本次討論會因經費有限,暫定暫行提供交通費半額補助,需交通補助者請保留車票票根,並於會議當日向助理索取收據與回郵信封,填妥收據後連同票根寄回,未曾透過台灣大學報帳系統申請補助者請附上身分證、郵局存簿封面的影本以利報帳。 二、會議地點交通資訊與校園內位置圖請參考東吳大學網站: 交通資訊   校內地圖 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http://clio-taiwan.blogspot.com/ 討論會助理張佑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