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中研院史語所(12/8-9)世界史國際研討會資訊。
各位世界史討論會的師長們與同學們 大家好:
以下轉發中研院史語所張谷銘老師提供的世界史國際研討會資訊, 歡迎有興趣的老師與同學們蒞臨參與,詳細議程內容請參閱:http://www2.ihp.sinica.edu.tw/bulletinDetail.php?TM=1&M=2&sM=1&C=11&bid=701, 謝謝。
Training Research Scholars: Institutions, Disciplines, and National
Cultures, 1860-1945
時間:民國104年12月8日至9日(星期二-三),早上9: 00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大樓704室
報名網址: https://goo.gl/vwggdA
大學在歐洲有久遠的歷史。研究成為大學的核心任務, 專業的學者要經過研究生的訓練,卻是十九世紀才出現的現象。
各個學科因為研究對象的性質,而有不同的訓練方式。 十九世紀初德國大學發展出seminar,訓練學生細讀文獻、 撰寫研究論文、集體批評討論, 成為philology和歷史等人文學科的訓練形式。 該世紀中期,德國大學中出現的以研究為取向的化學實驗室, 則成為所有實驗科學訓練學生的主要機制。 該世紀下半乃至二十世紀上半,因為學科快速分化, 出現許多新的學科(如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統計學、 經濟學等等)。新成立的學科發展出新的研究方法與問題意識, 如統計、田野、問卷、臨床研究等等, 這些方法也成為訓練學生的重心, 並成為新學科與舊學科的重要區別。
法國、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要到十九世紀下半, 才逐漸將研究視為大學的任務,並建立研究生的課程。亞洲國家( 如日本、中國、台灣)則要到十九世紀末、 二十世紀上半才移植西方的高等教育;研究生的訓練, 更晚於大學部的教育。 各個國家和個別學科在建立自己的研究課程時,因為教育制度、 政治結構、思想文化、國際關係等影響,而各有不同的面貌。 但各國的高等教育官員與研究學者,都努力了解、 並經常比較本國與外國的制度與做法。對這個高度國際化的歷史, 要有來自不同國家、跨越不同學科的學者合作,才能有完整的掌握。 所以本研討會邀請國際與台灣的學者,共同探討以下課題:
1. 跨國的高等教育史。
2. 比較不同學科的學術訓練,呈現研究型大學整體的圖像。
3. 瞭解學科的轉變與新學科的出現,分析學者(科學家) 如何透過訓練新一代的學者,展現新的學科認同。
會議以英文進行
敬祝 研安
世界史討論會敬書
以下轉發中研院史語所張谷銘老師提供的世界史國際研討會資訊,
Training Research Scholars: Institutions, Disciplines, and National
Cultures, 1860-1945
時間:民國104年12月8日至9日(星期二-三),早上9: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大樓704室
報名網址: https://goo.gl/vwggdA
大學在歐洲有久遠的歷史。研究成為大學的核心任務,
各個學科因為研究對象的性質,而有不同的訓練方式。
法國、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要到十九世紀下半,
1. 跨國的高等教育史。
2. 比較不同學科的學術訓練,呈現研究型大學整體的圖像。
3. 瞭解學科的轉變與新學科的出現,分析學者(科學家)
會議以英文進行
敬祝 研安
世界史討論會敬書
留言
張貼留言